近年來,廣安市廣安區緊扣基層黨員實際需求,以 “優化資源供給、拓展學習場景、增強內容實效” 為目標,從資源整合、載體創新、內容轉化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黨員教育實現從 “有資源” 到 “優資源” 的品質升級,從 “學理論” 到 “用理論” 的全面躍升,為基層黨建提質增效注入鮮活動力。?
整合資源建矩陣,讓教育有 “厚度”?
構建 “紅色基因庫 + 發展實踐庫 + 數字資源庫” 三位一體資源供給模式,夯實黨員教育基礎。系統梳理艾家院子、楊漢秀故居等 37 處紅色地標,深挖廣安籍烈士獄中遺詩、革命文物背后的精神內涵;聯合區委黨校、區檔案館等專業力量,打磨《廣安紅色記憶》《廣安區史話》等紅色教材,讓紅色資源成為鮮活課堂。精選 25 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實踐教學點,設計 “強村富民”“和美鄉村” 等 5 條研學路線,精準匹配不同領域黨員學習需求。上線 “小平故里紅” 數字化學習平臺,收錄中央、省市精品課程及本地特色音視頻資源 100 余部,實現 “隨時可學、隨地能學”。?
創新載體拓場景,讓學習有 “溫度”?
解鎖多元化學習場景,提升黨員教育吸引力。依托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打造 “短平快” 微課堂,推送政策解讀短視頻、學習圖文等內容 600 余期,滿足黨員碎片化學習需求;激活 “家門口” 紅色資源,設計 “重走小平求學路” 等 8 個體驗式教學項目,通過實景還原、革命詩歌朗誦等形式,構建 “沉浸式互動 + 場景化體驗” 模式。推動黨課下沉一線,開展 “柚樹下的微黨課”“院壩黨課”,創新 “點單 — 配單 — 評單” 一體化服務機制,累計收集黨員意見建議 400 余條,靶向優化課程內容,打造 “愿意聽、聽得進、用得上” 的優質黨課。?
推動轉化促實效,讓理論有 “力度”?
聚焦 “學用結合”,構建 “理論 + N” 內容轉化體系。緊扣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重點,開發《黨建微課堂》《鄉村振興政策工具箱》等 10 余部實操教材,讓理論學習對接實踐需求;組建由黨校教師、行業骨干構成的 “理論翻譯團”,深入實踐教學點提煉特色產業培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典型案例 40 余個,通過 “村集體經濟分紅解讀共同富裕”“積分制管理闡釋基層治理現代化” 等通俗化講解,讓抽象理論 “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真正實現黨員教育 “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廣安市委市直機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