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稅務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黨建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聚焦民族團結互融共促,打造“花城稅服·村村達”服務品牌,在帶動民族地區共同發展、提升鄉村經濟等方面精準發力,實現稅收工作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互融共促、同頻共振,以稅務力量助推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2020年以來,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35項市廳級以上榮譽。
一、堅持“一個引領”,凝聚民族團結“動力源”
堅持黨建引領,聚焦“建優建強支部、機關基層共促”,依托“陽光稅務·心服務”主品牌,開展機關支部與稅務分局支部、稅務分局支部與民族村支部結對聯建,構建起“1+6+21+N”黨建品牌矩陣,把“黨建+民族團結”觸角延伸至少數民族村寨。建立“1+1>2”聯學機制,暢通市、縣、村三級支部共建,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構建“機關+稅務分局+少數民族村”三級支部聯學機制,支部書記輪流領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宣傳黨的理論、稅費政策,傳遞黨的好聲音,講好民族團結故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主題知識測試、知識競賽等“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黨日,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人才聯培工程,建好民族書吧,改造升級圖書室、職工閱覽室、黨建書屋等,依托“書香稅苑”“青年夜讀會”“民族文學經典分享會”等,定期組織少數民族干部領學一句少數民族語言,號召干部職工至少閱讀一本民族團結好書,開展民族團結講座、演講比賽等活動,引導各族干部在學習中攜手、活動中團結、互助中共進,培養既懂稅收業務又懂民族語言的復合型人才。
二、錨定“一個目標”,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
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聚焦少數民族地區群眾需求,在辦稅服務大廳設置“雙語服務”崗,配備少數民族稅收服務專員,“一對一滴灌式”宣傳輔導。組建“雙語志愿服務團隊”、黨員先鋒隊走村入寨,開展“民族企業調研”“我為群眾辦實事 雙語答疑講稅費”,為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提供發票免費郵寄、容缺辦理、預約辦理、綠色通道辦理等便民服務,為老少群體、殘疾人等提供上門服務。著力解決民生痛點難點,先后選派4名青年黨員駐少數民族村進行幫扶,自籌、協調資金超2千萬元,組織村民進行技能培訓,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藥材、林下種植、農作物套種等特色農業,開展青花椒色選項目產業,培育植保無人機等低空經濟實現科技賦能,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帶動康養、旅游等民族經濟發展,真正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心的事辦好。
三、打造“一個品牌”,譜寫民族團結“共富篇章”
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聽取村民意見建議10余次。聯合市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打造“花城稅服?村村達”稅費服務品牌,形成“稅費服務+鄉村振興+民族團結”三位一體的共富推進模式。市、縣、鄉、村四級黨組織聯動,發揮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工作隊優勢特長,建立少數民族村“村村達”服務站,涵蓋個稅匯算輔導、財稅政策進村、矛盾爭議化解等5大類10小類共25個服務事項,帶動鄉鎮、村組社保專干和網格員,“點穴式”精準開展志愿服務宣傳、解答問題,及時處理稅費矛盾糾紛,實現“辦稅繳費不出村、稅費訴求就地辦”。實施“分類代開農產品發票”新模式,簡化辦稅資料,便捷代開發票流程,實現農民開票不出村,辦稅時間平均減少0.5—1天。探索“智稅助農促共富”新機制,搭建AI+農產品智能化監控模型,建立攀枝花“農產品產能地圖”,構建“稅農指數”信息資源庫涵蓋產運、供銷、倉儲等,實現水果、大宗農產品數據準確、風險可控、源頭可查,提高“攀果”品牌市場競爭力,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約7%,經驗做法被國家發改委《共同富裕動態》刊載。
(攀枝花市稅務局機關黨委)